李嘉诚内地商业布局的开端
1992年,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向南海之滨,李嘉诚以“爱国商人”姿态高调进军内地市场。他拿下北京长安街黄金地块开发东方广场,获得地价优惠,每平方米仅相当于市价1/3,还在文物拆迁争议中获高层特批协调,为其在内地发展铺就黄金通道。1993年控股深圳盐田港,长和系以49%股权掌握珠三角制造业命脉,年利润超30亿元却从未投入核心技术研发,“只摘桃子不种树”模式成典型商业策略。
土地财政狂飙下的获利
在土地财政狂飙突进年代,李嘉诚将香港成熟的“地租经济”移植内地。2000 - 2015年间购入的60余个地产项目中,超半数开发周期超10年,重庆某项目拿地价仅为市价1/3,政府投入百亿配套基建,助推地方债务膨胀。其发明的“公摊面积”制度,让购房者实际支付费用比套内面积多出20% - 40%,成都南城都汇项目囤地20年转手获利超4倍,致全国核心城市房价十年暴涨600%。
全球化征程中的“基建捕手”
中国加入WTO开启全球化征程时,李嘉诚化身“基建捕手”。通过控制港口、能源等战略要地构建“坐地收租”帝国,巴拿马运河港口自1997年延续至2047年的经营权常年保持35% - 43%利润率,却对港口维护和技术升级近乎零投入。2013年中美博弈初现端倪时,长和系大规模抛售内地资产,十年间套现超2500亿元,转身将4000亿资金砸向英国水电、欧洲5G等“避风港”资产。
巴拿马港口交易的极致“时空套利”
2025年巴拿马港口交易将“时空套利”演绎到极致。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“新门罗主义”,威胁夺回运河控制权时,李嘉诚以50倍市盈率高位套现,不顾港口承载中国21%的远洋货运量。2015年中资企业出价193亿美元求购其40%港口股权遭拒,如今却以“商业决策”名义拱手让人,导致中资企业海外资产估值集体下挫15%,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。
资本逻辑下的民生恶果
李嘉诚商业帝国的资本逻辑,最终将民生需求异化为金融游戏。香港70%住宅沦为“棺材房”投资标的,内地20个城市催生出“鬼城”奇观。他曾凭劝诫塑造爱国形象,如今却成摘瓜最狠的“资本游牧者”。当华为、宁德时代拼搏时,长和系却将战略资产变现为家族信托避险筹码。这种反差印证李光耀评价:“他从未打造世界级品牌,财富源于垄断与政策套利”。
资本盛宴的清算时刻
当港澳办罕见转载《大公报》锐评,梁振英发出“商人有没有祖国”的灵魂拷问,这场持续三十年的资本盛宴终将迎来清算时刻。毕竟,没有哪个国家会容忍关键战略通道沦为资本套现筹码,正如没有哪个民族会忘记“公摊面积”背后的集体创伤。历史终将证明,真正伟大的商业传奇,是与家国共进退的赤子之心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巨潮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李嘉诚儿子大放厥词!卖国卖亲真能卖好价钱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